究竟領導者具有什麼樣的特質,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者呢?一名合格的領導者至少要具備六個方面的基本特質,這六個方面的英文單詞都是以P開頭,所以也叫領導的6P特質。
1. 領導遠見(Purpose)
領導者必須對未來有明確的發展方向,領導者應該向下屬展示自己的夢想,並鼓勵大家按夢想去前進。一旦下屬需要,領導者隨時就在身邊,就像比德·杜拉克所說:“優秀的經營管理和平凡的經營管理有一個不同,那就是優秀的經營管理,能夠取得長期和短期的平衡。”也就是說,在制定領導遠見的時候,同時必須要有領導的目標來進行配合。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是一個方向的制定者。
2. 熱情(Passion)
領導者必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和事業擁有特別的熱忱,例如聯想集團 的領導曾經說過,高層領導者必須要有事業心,中層的領導者必須要有上進心,基層的領導者必須要有責任心。不同層級的人都有這種工作的熱情,都願意努力的去 做事情,領導者要有全心全意搞經營這種信念和承諾。同時,好的領導者不僅自己的主動性很強,還要能點燃下屬的工作熱情,一個不能夠燃燒下屬工作熱情的人,或者說不會激勵下屬的領導者,是沒有資格做領導的。領導熱情既沒有替代物,也很難量化,但它是企業完成目標和任務的一種催化劑。
3. 自我定位(Place)
領導者應該特別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,面對這個角色應該擔負什麼樣的責任。這些角色包括為人上司,為人下屬,為人同事,還包括一個角色,那就是千萬不要忘記你自己。你如何讓你自己這個角色每一年逐步的提升,怎麼樣給自己充電,怎麼樣給自己加壓,怎麼樣去學習新東西,這就是一個自我定位。解決好了這四個角色,你就能繼續前進,就會產生好的績效。
4. 優先順序(Priority)
優秀的領導者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明確地判斷處理事務的優先順序。有人說日本人很能幹,交代給他的事情,他都能夠很快地完成。但是日本人也有一個缺點,那就是工作太熱情了,這個也做,那個也做,什麼都面面俱到。換句話說,日本人太注重的是效率,而不是最終的效果。領導者要想加強領導績效,就必須懂得有所取捨,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範圍之內,就要決定到底先做什麼,這就是優先順序的思維方式。
所以領導者既要確定今年做什麼,又要確定放棄什麼,做這兩個決定同等重要。有的時候決定放棄什麼,比你決定要做什麼可能更難,但是領導者要有這種勇氣和智慧。
“二八規則”在企業中普遍適用,例如,在銷售的過程當中,排在前20位元的這些代理商所作出的貢獻接近於企業總銷售額的80%,這就是“二八規則”。20%的目標能夠創造80%的績效;20%的優秀骨幹創造了企業整體80%的利潤;80%的電視收視率來自於20%的頻道;80%的錯誤決定是由20%的領導做出來的;80%的病假是由20%的員工請出來的。領導者如果遵循這個規則,你就要集中你的精力來管理和服務那些重要的合作夥伴,這就是取捨,這就是優先順序。
5. 人才經營(People)
領導者應該相信,無論是上司、同事和下屬都是企業可以依賴的資源,都是企業的績效夥伴。人員可能是企業的資產,也可能成為企業的負債。
什麼樣的人是資產呢?企業真正的人才是發揮作用的人才,也是企業的資產。否則一個再能幹的人,你把他請進來,每個月給他高薪,但是又沒有創造出什麼結果,又不給他授權和機會,那麼這個人在這家企業就相當於負債。一般來說,在一家企業中有20%的人是領著大家幹,有60%的人是跟著大家幹,還有20%的人是在搗亂,這就是“262風波原則”。
自古以來,領導和權力是密切相關的。領導能力包含著領導風格的因素,也包含著權力的因素。所謂權力就是一個人影響另外一個人的能力,權力的關鍵是依賴性,你對他有很強的依賴性,反過來他對你就有很大的權力。